幼儿自理能力年龄对照表,真正的成长只能靠自己!
发布时间:
2021-10-26
浏览量:
一般孩子上幼儿园后,老师都会首先教会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,即具备自理能力。孩子的自理能力,指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生活行为,如穿脱衣服、自己洗漱、独立进餐......这些看似都是生活中的小事,但也恰恰是父母家长们最爱插手的地方。
在幼儿园里,老师非常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,但是仅仅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,自理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幼儿园在家的一日生活中。家庭应与幼儿园协作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。
生活中其实很多家长都不太舍得让孩子做家务,觉得做家务是大人的事,孩子反而会越帮越忙。也有很多家长觉得自理能力可以水到渠成,不必太过重视。
其实不然,及早培养独立能力至关重要,从三岁开始,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了。对照下面的表格,可以更好的知道什么年龄的孩子该做什么事。
这些影响幼儿自理能力的误区
家长请避开
不同的幼儿,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。有的缺乏独立进餐的意识,只等着喂,或没有掌握独立进餐的方法;有的根本没有洗手、擦脸的习惯;有的甚至站在厕所里尿了裤子......
这些问题的产生,可能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陷入了以下误区:
幼儿在家中受到了来自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两代人的百般爱护,什么事都不用做,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。时间一长,幼儿对大人的依赖就更深了,自己什么事都不会做,霸道无理、任性自私、傲慢自大。这影响的不仅仅是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,对于幼儿性格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。
其实,学龄前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,但是很多家长总是害怕孩子自己做不好、不会做、耽误时间。认为与其如此,还不如自己代劳。有的是因为幼儿自己吃的满身满桌满地都是,家长还得花时间去清理,害怕耽误时间。
家长的这种不放手,不让幼儿独立完成,会使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。久而久之,就会妨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与人格独立发展。
误 区 三
认为孩子还小
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处在
动作发展的关键期
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小,不必急于让幼儿自己动手,等幼儿长大了,自然而然就独立了。等长大了就能自己穿衣服、吃饭,更何况幼儿这么小,即使教也很难学会,等到幼儿长大了,就容易学也学得快。
但殊不知,一旦依赖性养成,那么想要完全剔除就非常困难了。不是说他们缺乏生活技能,而是他们已经习惯了依赖别人,失去了自己做的意愿,即使有些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动手。
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培养自理能力?
1.帮助孩子制定每日生活作息
游戏也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方式,许多在幼儿园进行的游戏,家长在家也可以参考使用。在游戏中,幼儿不仅可以享受游戏的快乐,也能锻炼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。
6.持之以恒,反复练习
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,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教师和家长都需要不断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与条件,循序渐进,使孩子们不断地学习与提高自我服务能力,尽早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,快乐并健康地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