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添加辅食的五大误区,你踩了吗?
发布时间:
2021-08-13
浏览量:
家里有宝宝的妈妈们都知道,当宝宝一天天长大,母乳喂养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宝宝的身体需求。一般来说,大约长到4-6个月的时候就该给宝宝添加辅食了(注:每个宝宝的发育状况不同,辅食添加时间因人而异)。
但是不少新手爸妈却因为缺乏经验,常常就是“依葫芦画瓢”,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,因此常常会进入一些不易发觉的误区,下面就简单列举五类常见的辅食误区。
误区一
米汤米油最营养
虽然,强化了铁的婴儿米粉,早就被广泛推荐用于辅食添加初期,作为宝宝生理性贫血阶段及时补铁的重要途径。但,仍有不少家庭,将家庭自制的稠米粥表面的那层米汤(俗称“米油”)作为第一口辅食喂宝宝,坚持认为“很有营养”——尤其是小米油。
问题是,这些稠米汤/米油,不论是来自大米小米还是什么米,基本不含铁元素,也不可能含有婴儿米粉中强化的其它营养素。含量最多的,不过就是些淀粉和少量B族维生素,且浓度也比不上米粉。至于“油”,含量更是微乎其微——米类脂肪含量那么低,就凭这些米汤,哪儿那么容易有油啊?
误区二
多种辅食搭配,营养更全面
很多营养餐更是种类繁多,堪称“辅食大杂烩”。要知道食物之间也是有相生相克的,很多看似平常的食材搭配在一起其营养价值可能就会相互影响,甚至一些肠胃不好的宝宝还会出现类似腹泻这样的疾病,所以妈妈在辅食搭配上不要求“花样”,简简单单反而对宝宝最好。
误区三
母乳充足,不急着加辅食
跟前一个误区对着干的,是6个月多,甚至到8个多月还不加辅食的——基本上都是纯母乳喂养的宝宝。家长仗着奶水足,认为母乳比什么都有营养,晚俩月再添辅食根本没问题。
嗯!身长体重的增加一定是没问题的。但是,宝宝错过了辅食添加的敏感期,这就有大问题了!
换句话说,别人家娃都能吃干馒头的时候,你家娃还在喝稀粥,别人家娃已经大口吃肉的时候,你家娃可能连肉是啥滋味儿都还不知道……
然后,别人家娃抵抗力杠杠的,你家娃因为缺铁而发生贫血,开始反复生病。或者,到了1岁多,妈妈母乳跟不上娃的胃口了,小家伙还不怎么会吃,导致体重不长、甚至往下掉。那就不只是缺铁这么简单了,整体免疫力都会降低,甚至出现营养不良……
好好的胖娃娃生生饿成豆芽菜的情形,脑补一下?
误区四
什么好吃加什么
谁家的娃谁心疼,好吃的一点儿都不能落下。所以,辅食添加初期,很多家长会把水果、红薯、南瓜这类香香甜甜的食物先添。
虽说除了米粉或肉泥需要放在首位,其它辅食添加不那么强调顺序吧,但是,一开始就把嘴养“甜”了的结果就是:没味儿的“靠边站”——胡萝卜、菠菜、萝卜什么的,要想添加成功,可是要费大力气的,等到小家伙噗噗噗给你往外吐这些食物的时候,你就知道什么叫“苦尽甘来”了,也知道人为什么享受富贵容易再受穷就难了。
人类的味蕾,天生对甜味敏感。在辅食添加初期,避开太甜的食物,趁着他们对没那么好吃的蔬菜类不那么敏感、不容易拒绝的时候先加,绝对有助于避免饮食结构失衡,也有助于避免挑食偏食的发生。
一般情况下,把水果安排在宝宝满6个月后再添,或者安排在添了两三样蔬菜之后再添,绝对能给你避免后期的麻烦。
误区五
水果比蔬菜有营养
特想叉着腰问一句:谁说的?
水果水果,顾名思义,水分是含量最高的营养素。水果中所含维生素的品种、数量以及微量矿物元素都比蔬菜少,膳食纤维的含量往往也不及蔬菜。但是,水果糖分含量高,所以热量比非淀粉类蔬菜(红薯、土豆、芋头、山药什么的)高,吃多了容易让宝宝掉进两类坑:太胖或太瘦。
掂量一下,谁更有营养?
一般来说,1岁以内的宝宝,全天水果量按月龄从小到大有那么二三四五六口就够了!而不是二三四十口!
【结语】
辅食添加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,希望家长远离误区,用科学的方法,陪伴宝宝健康度过,给宝宝最好的开始!